复活节销售:购买3获取第四免费!

炎炎夏日,建阳塔山工业园区,福州建盏陶瓷厂一排窑炉正在烧制。年逾四十的吴周富正在给窑炉添油添柴。窑房里的高温令人难以忍受,汗水从他脸上滴落,辛劳不言而喻。他笑着说,添油添柴的量和时机都很讲究,如果操作不当,会影响建盏的质量。

享誉全国的著名建盏,产自建窑。“建窑”是中国著名的古窑之一,其遗址位于水吉镇后井村和池中村。其产品在宋代已声名远扬。由于当时赛茶之风盛行,除了需要提供优质的茶叶外,还需要最合适的赛茶用具,而建盏正是当时赛茶用具的最佳选择。

1975年,吴周福出生于后井村,从小就接触了建盏文化。1993年初中毕业后,他回到家乡务农。​​吴周福注意到,许多外地人来到家乡的古窑址收购老黑建盏。一天,他看到古窑址上有人虔诚地鞠躬行礼,爱不释手地捧着古老的建盏残片。年轻聪慧的吴周福心想:“这些老黑建盏一定是好东西,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来到这个偏僻贫穷的村庄?”或许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,他对那些以前不曾留意的老黑建盏更加关注。慢慢地,他爱上了建盏,开始收藏、研究,兴趣与日俱增,从了解到热爱,再到痴迷。

2005年,赚到第一桶金的吴周富并不满足于仅仅收藏建盏,他想要亲手制作。多年的建盏收藏和研究经验,让他对建盏的胎体、釉色、斑点、造型等都有了独到的理解。他租场地,购置设备原材料,四处拜师学艺。他不断尝试烧制建盏,失败、再失败、再失败,如此反复,直到磨砺出更坚韧的意志。吴周富坦言,烧制建盏需要不惧失败,每一个成功的建盏人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尝试和考验。唯有坚持不懈、不断探索,才能最终走向成功。2014年11月,他成功烧制出顶级青银油滴瓷,2015年11月,他的作品《青银油滴茶杯》荣获中国(北京)国际创新产品交易会工艺奖金奖。

窑变是建盏中的珍品。现存三件窑变建盏均为南宋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品,现藏于日本,被誉为“碗中宇宙”。数百年来,窑变建盏一直被日本人尊为茶道圣物,并被悉心保存。

吴周富说,窑变是建盏中的顶级珍品,每个建盏师傅都梦想着能做出一枚。几年前,他偶然发现自己烧制的那枚大型斑点油滴,上面有一圈蓝色的光晕,与窑变建盏的类似。于是,他便朝着这个方向,尝试烧制仿照窑变的建盏。

“耀变”是指烧成成功的黑瓷器表面,在光线照射下,会呈现出一层薄膜状的彩色光泽,融合了黄、蓝、绿、紫等多种色彩。然而,要使成品瓷器表面呈现出彩虹般的效果,必须在烧成过程中形成一层非常薄的铁晶体膜。可惜的是,这种制瓷技艺在南宋灭亡后失传了。

吴周富告诉记者,在窑变的创作过程中,每一次机遇都十分偶然。有时取得一些成功后,一段时间后,做出的作品却达不到原定的标准。这时,他会反复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,比如窑温、泥料、釉料配比、烧制方法等等。窑变的确是难得一见的珍品,靠的是缘分和运气。但要多尝试、多实验、多烧制,不要害怕失败,不要气馁,只要窑火不灭,就总有成功的希望。

吴周富复刻的窑变建盏已然具备宋代窑变的韵味,在阳光的照射下,隐约可见蓝天白云,繁星点点,与窑变建盏如出一辙,在建盏界独树一帜,深受建盏专业人士和收藏家的青睐。

吴周富常说,现在所有的建盏人,都在探索宋代建盏这门古老的艺术。作为一名建盏人,必须拥有工匠之心,耐得住寂寞,勤奋刻苦,不攀比,不急躁,在坚持中学习、不断提升。

成功源于辛勤汗水。去年9月,吴周富的作品“布口腰扁油滴茶杯”荣获第九届中国(合肥)国际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优秀作品金奖。为了纪念自己的建盏,吴周富会在作品底部盖上“福”或“福老”两个字。目前,他在天津、广州和北京都设有专卖店。

最新故事

本节目前不包含任何内容。使用侧边栏添加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