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油灯。
建窑煤油灯,相传源于四川原始工艺,在灯的造型、釉色等方面,建窑均有独到之处,达到了实用性、艺术性、科学性的高度统一。
曾有观点认为,除了唐代发明煤油灯的邛窑(又称邛崃窑)之外,似乎没有其他窑炉生产过这种灯。然而,出土文物证明,这种技术在宋代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。作为宋代最繁荣的窑炉之一,建窑也掌握了这项“高科技”,并将其在黑釉方面的专长应用于千年前的煤油灯上。
▼ 宋建窑黑釉灯,敞口、浅腹、盘足,内外施黑釉,内部一侧设有一串托灯芯的装置。
陆游在《草堂志》中强调,瓷质煤油灯比金属煤油灯更实用。
“读书烛,宜粗短,不宜长于一尺。粗则持久,短则近处。读书灯莫用铜罩,瓷罩最省油。”这是陆游《草堂志》中的一句话。
建窑黑釉煤油灯以瓷器为原料,灯身厚重,结构合理,燃料利用率高。
▼明末《陆放翁全集》中《草堂志》刻本图像。
陆游在《古文笔记》中记载了煤油灯的使用方法。
“此灯带夹,一端开小孔,内注清冰水,每日傍晚更换。凡灯热则干,此灯不热,省油近半。”这是陆游《旧文房笔记》中的一句话。
在灯中加入冷水是为了降低油的温度,避免油在灯火焰的热量作用下快速蒸发,从而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。这种机制被认为与现代热机中冷却系统的原理相同。
古代没有电,人们晚上看书都是靠蜡烛或者煤油灯,耗油的代价不菲,省油灯的发明自然受到了文人的青睐和追捧。
▼ 黑釉煤油灯由小灯盏与小碗叠合而成,形似暖碗。灯盏内有陶土条形钮,灯盏与碗连接处有三角形注水孔。底座带卧足,外壁及底座紧贴窑面。
▼宋建窑灰背灯,微敞口,深腹,平底。胎体呈红褐色,可能为欠烧所致。内外满釉,釉面灰褐色,未完全玻化。内有叉形器,用以盛灯芯。孙建兴建盏价格。
酒器——高足杯。
▲元龙泉窑刻花莲瓣纹高足杯。
高足杯,又称“高足碗”,是一种杯形器物,下有高足,又称“把杯”。
元代高足杯大量出现,是元代陶瓷生产发展的标志。《中国陶瓷史》在论述元代瓷器器型时,特别指出:
“元代瓷器四大新品种:小口扁壶、高足杯、僧帽壶、多摩壶。”这是出自《中国陶瓷史》的一句话。
并提到高足杯是元代瓷器中最流行的器形。
▼元龙泉窑高足杯。
与以往的设计相比,元代高足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杯身厚重,杯柄较长,足部较小,为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。由于元代人是游牧民族,高足杯易于系于腰间或悬挂于马背,故又称“骑马杯”。孙建兴建盏价格。
▲元代青花高足杯,上海博物馆藏。
元代高足杯主要产于景德镇窑和龙泉窑,在此基础上,景德镇窑创新烧造了薄胎白、青花、釉里红、铜红、钴蓝等釉瓷,开创了彩色陶瓷的新潮流,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主导地位。
景德镇窑还创制了工艺精湛的高足转杯▼(杯侧饰有小耳,足部有旋转装饰),因此,人们普遍认为高足杯是元代创制的一种新式器皿。
介绍了这么久的高足杯,目的就是为了介绍下面这个元代建窑黑釉兔毛高足杯
此高足杯敞口,深腹,下承高足,耳饰结节纹,与西夏出土的高足杯(铜镀银)相似。施黑釉,釉色不均,胎体灰白,质地粗糙。从此杯的工艺可以看出,建窑此时已进入衰落时期。
▼ 高足杯,青铜镀银。
日用器物——建窑黑釉豆形盘。
此件建窑黑釉敞口豆形盘,细颈,圆鼓腹,盘足。器内外施黑釉,釉色红褐,釉层肥厚莹润。此件器物亦为当时建窑烧造的日用器物,存世量稀少。
此件建窑黑釉豆形盘,窄口,内沿刻花,圆鼓腹,矮圈足。胎色灰白,内外施黑釉,釉色红黑不均。做工略显粗糙,应为宋末元初常见的家居器物,一般用于盛放茶末。
儿童玩具。
- 建窑黑釉三色玩偶。
据考证,这很可能是宋元时期的儿童玩具,制作工艺较为粗糙。湖南长沙窑、江西吉州窑以及河南各窑址均发现过类似器物,证明此类玩具在当时已十分普遍。孙建兴的建盏价格。
- 建窑黑釉蒲曼玩具。
▲宋建窑黑釉蒲曼玩具。
濮曼是中国古代一种储钱罐,最早见于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又称“吝啬袋”、“吝啬鬼葫芦”。“
众所周知,中国使用方孔铜钱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古代的存钱罐设计成“只进不出”,顶部有一个狭窄的开口,用于插入铜钱。有些甚至顶部有两个小孔,用于穿绳,方便携带或悬挂在横梁上。
这种只有入口而没有出口的容器可以培养孩子的储蓄意识,这意味着必须先将容器装满,然后才能打开它取出钱。
同时,根据秦律《管事律》,官府若要公开售卖物品、收取钱财,必须将钱财放在“钱沟”(类似蒲曼)中,摆在众人面前。因此,蒲曼在古代也是一种募捐捐献的工具,可以防止钱财被盗,也是对募捐从业人员的严格监管制度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这种小存钱罐还在湘潭古城的摊位上售卖。后来,很多存钱罐设计成底部开口,不用砸开罐子就能取钱,这让存钱罐失去了趣味性。
综上所述,建窑除了烧造茶杯外,还烧造了各类器皿,包括生活用品、文具等等,对于研究宋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在研究建站的同时,还可以收藏这些有趣的文物。
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黑釉建盏:
分享:
什么是Jianzhan ?的“ partridge杯”
为什么银兔头发如此稀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