撇开建盏的烧制工艺不谈,作为宋代第一件茶碗,建盏在宋人爱茶的生活中无处不在。如果建盏有毒,那么我们几千年的历史就终结于宋代了。福建产茶销茶,南平出产上好的茶碗,当地人饮酒待客,离不开建盏。自用物品也都精挑细选,绝不使用有害的化学釉料。虽然建盏在中国似乎比较冷门,但它早已受到日本收藏界的认可,几件罕见的窑变建盏更是被视为国宝级珍品,价值连城。

白瓷、青瓷等瓷器,由于含铁量低,色泽清澈,质地细腻。铁含量越低,瓷器颜色越浅,质地越白。而建盏却另辟蹊径,首创了高铁黑瓷。这是有原因的。冀东建州的土壤多为红壤,含铁量较高。就地取材烧制的建盏黑瓷,颜色极其浓郁,与白色形成鲜明对比。此外,由于特殊的烧制工艺,建盏的釉面也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光泽。
烧制建盏的胎体材料是当地特色的红色粘瓷土,釉料主要成分是稳定的氧化铁矿石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木灰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建盏生产工艺日臻成熟,成品的安全性也经过了相关部门和市场的检验,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绝对不逊色于其他瓷器。建盏烧制时必须经过千余摄氏度的高温,这足以氧化分解其中的有害物质。
建盏釉面色彩的多样性,源于在高温还原气氛下形成的铁元素氧化物的价态不同。有的为三价,有的为四价,甚至还有更复杂的产物。冷却后的铁晶体由于先前的反应而偏离了最初的分布,在黑釉上形成了不同的花纹和纹理。铁元素本身具有很强的着色作用,无需添加其他颜料。添加铅、镉等重金属只会增加生产成本。
建盏不仅无毒,还具有一定的抗病毒功能。其产地生态环境保证了其纯度,高铁含量更是奠定了其作为杯茶的领先地位。其产地南平是福建省著名的林区,素有“八林一水一田”之称,空气质量优良,动植物资源丰富。当地旅游业以武夷山为龙头,景区众多,自然保护措施也十分先进成熟。武夷岩茶、顺昌竹荪、邵武蜜柑、政和白茶等特产均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。
在日常使用中,建盏会释放二价铁离子到茶汤中,不仅可以杀菌,还能吸附水中的氯和氟离子,使茶汤更加滑润清爽,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。当然,这也是建盏深受茶友推崇的原因之一。除了建盏有毒的误区外,市面上还流传着许多其他的误解。今天,我们将解答两个常见的误区。
很多人认为建盏开裂是成品的缺陷或损坏。其实不然。任何釉面瓷器表面都容易出现开裂,这其实是由于釉料内部分子粒子运动而产生的自然开裂现象。瓷器开裂的速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,可能刚形成就大量出现,也可能在之后的几年里慢慢出现。瓷器的开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体外观,但不一定会带来负面影响,甚至可能增添美感。
位列宋瓷拍卖榜首的汝窑天青釉洗碗,也出现了较大的裂纹现象。
在现代市场上,我们见到的瓷器即使新品,也几乎都会出现裂纹,更遑论古董了。天然的裂纹见证着时间的流逝,也为器物本身增添了一丝古朴的韵味。在陶瓷古董鉴定中,裂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鉴定真伪。甚至有些不法分子会使用化学药剂加速裂纹的产生,试图改变器物的年代。然而,天然的裂纹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美感,在时间的静静流逝中依然保持着它的优雅。
毛孔

与裂纹一样,气孔的出现也是建盏制作过程中难以避免的。复杂的制作工序,必然会形成复杂的气泡。坯体材料中的杂质、釉料配方不合理、高温氧化不充分等因素都容易产生气泡。建盏的气孔并不影响其使用,也不会造成釉面的缺损,反而起到了蓄热保温的作用,延长了茶汤冷却的时间。
气孔的存在是正常现象,但如果气孔过大,则会成为建盏的缺陷。当代工匠们勤奋刻苦,力求精进技艺,通过调整生产工艺来减少建盏气孔的大小和数量。在许多玻璃化程度良好的建盏中,气孔现象也得到了改善。
建盏传承至今,它不仅作为茶盏,为人们带来饮茶的乐趣,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象征。建盏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是传承给我们当代人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我们应该深入理解它的美,欣赏它的审美价值,传承这璀璨几千年的建盏文化。
分享:
江南茶杯形状和釉料图案的深刻秘密。
“多年来,用江南培养五颜六色的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