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上没有一只建碗是完全相同的,这实际上是指每只建碗都具有独特的纹饰特征。
而且它色泽鲜艳厚重,是其他陶瓷所不具备的。(当然,这也看个人喜好,也有茶友不喜欢厚重。)
它的饮茶效益、艺术价值、文化价值等都令人着迷。
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揭秘一下常见的兔毛油滴建碗纹饰的形成原理。
- 兔毛建碗的形成原理。

建碗铁胎含铁量高达9%。烧成过程中,部分铁元素溶入釉层,并被带到釉面表面。当温度达到1300℃时,釉层的流动将铁元素拖曳成条状。冷却后,一排排赤铁矿晶体析出,形成了兔毛建碗上的条状纹饰。
同时,由于烧制过程中的变化,建瓯上兔毛纹的形态、长短、粗细、细密程度都有所变化。
颜色也有不同的名称,如金兔毛、银兔毛、黄兔毛、灰兔毛、蓝兔毛等。
- 油滴建碗的形成原理。

油滴主要分为金色油滴、蓝银色油滴、红色油滴、彩虹油滴等。
油滴的形成原理是,在1300℃左右烧成时,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下,釉料形成液相分离结构。
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,富铁相很容易浮到釉面表层。随着这一过程的继续,越来越多的富铁相浮在釉面,并在液面上自由移动。它们随机地相遇,聚集成小团,最终融合成大小不一的团簇。
随着团簇越来越大,液相的小液滴也越来越多,冷却后,当环境条件适合团簇中赤铁矿晶体析出时,就形成了具有油滴纹路的建碗。
建窑碗的烧成温度很高,因为釉面的纹饰需要温度。一旦温度过低,纹饰就会稀疏甚至消失。因此,建窑鼎盛时期出现的许多黑釉兔毛纹、油滴纹、窑变纹等纹饰,并非刻意为之,而是烧成温度过低或还原过度造成的。
窑温过高,则花纹析出过多过密,釉底色被褐色所覆盖,而釉底色仍为黑色。
各种釉色的来源十分复杂,需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,例如黑釉层较薄、釉烧过度、还原作用不足、胎土中氧化铁含量低等原因,均可出现褐色釉。
由此可见,一件优秀的建碗,是建立在大量废料之上的。
建窑碗中没有重大瑕疵的比例不足百分之一。
品质优良的棕色兔毛建碗所占比例不足千分之一。
品质优良的银兔毛建碗,其含银量不足万分之一。
高品质的建盌极其稀少,这一点从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中也可以看出来。
分享:
“在5分钟内了解江山釉颜色神秘:简洁的指南。”
5个特征有助于了解黑瓷器“神秘黑暗”的美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