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盏陶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烧制工艺,成为中国陶瓷界的一朵奇葩。宋代,茶是上至帝王将相,下至平民百姓,社会各阶层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宋代的饮茶方式与我们如今的散茶冲泡方式不同。“点茶”是宋代流行的一种新饮茶方式,将茶叶磨成粉,用温水一饮而尽。当时,“赛茶”之风盛行,除了优质的茶叶外,精美的建盏陶器也是与之相配的必需品。作为点茶和赛茶的重要工具,建盏陶器可以说是艺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。

时过境迁,朝代更迭,建盏作为茶文化的翘楚,沉睡在历史的长河中。然而,它的光辉并未被时间所掩盖。传奇的建盏随着时间的推移,愈发令人着迷,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。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建盏,花三分钟阅读这篇文章,你就会明白。

  1. 为什么叫建站呢?

对于现代人来说,那些从未听说过建盏的人,第一次看到这种大口小底、形似漏斗的建盏,可能会误以为是碗。不熟悉建盏历史的朋友肯定会有这样的疑问:为什么人们把这种厚重的黑色茶碗叫做“盏”呢?

建窑始于唐代,主要烧制黑瓷。建窑以其独特的烧制工艺,以制作精美的黑釉茶碗而闻名,并受到宋代皇帝的高度认可。建窑主要生产宫廷必需品。

一般来说,大型窑场会生产碗、盘等多种器物,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。然而,建窑却只专烧茶杯,这让后世颇为震惊,也让这座长达百余米的窑场得以维持生产。建窑烧制的黑铁釉杯,含铁量高,杯底厚实,口径大,釉色深邃,​​器型多样,高温烧成后,釉面上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花纹。

据史料记载,“盏”的本义是一种小而浅的杯子,如果叫“碗”,又太过口语化,难以区分,所以叫“建盏”最为贴切,更能体现其独特性。

  1. 建站有什么特点?

建盏以灰黑色为主,属黑釉类,含铁量高达8%。根据建盏的口型,可分为束口、闭口、敞口、斜口四类。根据杯体大小,又可分为大敞口、小敞口等。

建盏在窑炉中烧制的温度超过1300摄氏度。烧制过程中,建盏表面自然形成各种花纹,包括兔毛纹、鹧鸪斑、虹彩变幻等。建盏的名称也因这些花纹的特征而得名。由于烧制条件苛刻,建盏的产量极低,而且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建盏杯。每一件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,因此更加珍贵。

兔毛建盏是建窑最具代表性的品类,在当时十分盛行,但由于烧制要求较高,产品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,因此显得十分珍贵。

兔毫建盏,釉面黑釉,透出细密纤细的棕白色条纹,每道条纹都闪耀着银光,形似兔子身上的毛发,故名兔毫建盏。兔毫建盏又称“金兔毫”、“银兔毫”建盏。兔毫纹在茶水中熠熠生辉,令人欲罢不能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其诗文中,就曾提及兔毫建盏。

油滴建盏,杯体表面密布着银灰色的金属小点,这些小点是高温下生成的氧化铁,冷却后结晶而成,因其形状似油滴而得名。为了形成油滴斑,烧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温度。温度过低则难以形成斑点,过高则易形成流线状。因此,油滴建盏产量较低,目前出土的完整油滴建盏数量稀少。

据《郡太官左右章记》记载:“油滴建盏为第二贵宝,值绢五千匹,兔毛建盏值绢三千匹。”可见,油滴建盏比兔毛建盏更为珍贵。

  1. 建站史。

建盏起源于晚唐五代,盛于宋代。宋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,也带动了陶瓷工艺的飞速发展。北宋时期,人们的饮茶方式由泡茶、煮茶转变为“点茶”,享受着品茶“比试”的乐趣。建盏正是为此而诞生的茶具。

建盏不仅成为皇家御用茶具,也深受平民百姓喜爱。当时的文人墨客,每人都拥有一盏建盏,以彰显其社会地位。宋徽宗可谓是建盏的头号爱好者,他亲自撰写《大观茶论》为建盏推崇,详尽记述了建盏的相关内容,为研究宋代茶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。

北宋末年,金军入侵导致社会经济急剧衰落,曾经盛行的赛茶之风也逐渐失去光彩。到了明朝,出身寒微的朱元彰对前朝繁复的饮茶方式深恶痛绝。加之建国之初国力较为弱小,朱元彰便下令废除以往的饮茶方式,禁止赛茶,人们只能通过简单的冲泡来品茶。

随着人们饮茶方式的改变,建窑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这种曾经盛名的瓷器也从辉煌走向了衰落。后来,建窑也被勒令停产,导致烧制技术失传。

新中国成立后,专门成立了考古队对建窑遗址进行调查,随着遗址的发掘,大量建盏成品及残片被出土,埋藏了数百年的建盏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。经过陶瓷工匠们长期的探索,建盏烧制技术逐渐恢复,产品也变得丰富多样。建盏对于我们了解悠久的中国茶文化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其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最新故事

本节目前不包含任何内容。使用侧边栏添加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