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活节销售:购买3获取第四免费!

宋代,赛茶之风盛行,专门用于饮茶的建阳黑釉茶碗也因此而盛行。由于烧制技艺相隔六百年,建阳不少工匠在传承与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,总结出科学的烧制方法。杨敏就是这样一位匠人。

建盏是一门融合了土与火的高难度艺术。建盏师傅们俗称“玩泥巴的人”。几乎所有的建盏工匠都拥有粗糙的双手,但优雅而有气质的杨敏却拥有一双柔嫩纤细的手,能够将泥土巧妙地运用。他的大泼墨油滴和鹧鸪斑系列建盏作品在市场上备受欢迎,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莆田海峡两岸工艺品博览会优秀作品金奖。

虽然是一次跨学科的学习经历,但杨敏却全身心投入,刻苦钻研,认真思考,力求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。作为南平市林学校环境与土壤专业的毕业生,他对土壤选择、釉料配方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,并运用到科学的烧制工艺中。

每一种釉料和泥料的配方都需要时间去验证,完成一次窑烧往往需要10个小时以上。杨敏经常早起,整天待在车间里,进行实验,不断尝试自己研发新的品种。

宋代建盏烧造采用立窑,龙窑难以精准控温,常出现流釉现象,因此多采用局部施釉。在与同行的交流中,杨敏以类比的方式,对“全釉”建盏的研究尤为感兴趣。

正是这种半控法,让杨敏能够精准控制釉料的流动,创新性地烧制出精美的全釉建盏。为了创作出更具美感的艺术作品,他从未停止创新。从小油滴到大油滴,再到超大油滴,从传统纹饰到新旧交替,从胎体油滴到纯底花卉纹,再到满釉全玻化,他在实验中不断突破。

通过不断的尝试和积累,杨敏逐渐取得了突破。如今,专注于高端作品的杨敏也选拔了数名弟子,亲自传授烧制技艺,并经常与同行切磋烧制技艺。在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中,一句玩笑引发了杨敏的思考。

一句玩笑话,让杨敏用逆向思维思考如何控制釉料的流淌。经过多次尝试,他烧制出了只带底纹的建盏作品。如今,他的作品油滴大而均匀,玻化程度高,釉面饱满,底部饰有花卉纹等等。杨敏认为,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去理解建盏文化的传承,才能使其更加精湛,拥有更高的艺术价值。

工艺美术大师杨敏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,通过科学理论不断探索,积累实践经验,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,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,形成了自己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。

最新故事

本节目前不包含任何内容。使用侧边栏添加内容。